研究所新闻

团结拼搏 圆满收官 ----在省科学院2014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团结拼搏  圆满收官
----在省科学院2014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副院长   郭春景
201418日)
 
同志们:
元旦刚刚度过,我们在这里召开省科学院2014年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概要总结过去四年的工作,提出今后发展总体思路,明确今年的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科学院在全省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实现院“创新2020”五年规划目标继往开来。
一、关于过去四年工作的概要总结
站在2014年的起点上,回顾自2010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院围绕全省产业战略部署,确定了省科学院“创新2020”发展规划,以提升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谋划了3-10年的发展蓝图,圆满完成了三年规划目标。坚持“创新创业”,践行“以实立院”,全体科学院人脚踏实地、共同拼搏,展现了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四年,经历了奔向目标、不懈奋斗的四年,这四年是科学院人自强的四年、自信的四年、自豪的四年。
(一)圆满完成创新2020”规划三年目标
2010年编制实施的《黑龙江省科学院“创新2020”发展规划》,作为科学院的中长期发展纲领,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在过去的三年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赢得了三年规划目标的全面胜利,实现了经济总收入和人均收入双倍增,超额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总体实力大幅提升。
2013年我院实现总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14.8%,较2010年增长1.58亿元,增幅103.8%,年平均增长26.8%,较同期国家GDP增速高18.5个百分点。
职工年人均收入8.3万元,同比增幅为12.9%,较2010年增长4.3万元,增幅为107.5%,年平均增长24.4%,较同期全国城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4.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总额为2.12亿元,同比增长8.2%,较2010年增长1.84亿元,增幅为160.3%,年平均增长37.6%。
争取的各类研发经费1.27亿元,同比增长0.29亿元,增幅为29.5%;全年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超过1.13亿元,同比增长10%。
(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取得重大突破
继2012年我院在科研立项、科研经费、项目覆盖面和规模、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创历史最高后,2013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列入科研计划367项,同比增长37%。新开项目中,国家部委项目同比增长18%,省级项目同比增长110%。争取科研经费5813万元,增长47.5%,省级奖励指标增长50%。知识产权工作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全年获得专利授权64 项,同比提高25.5%,其中发明专利36项,占授权数的56.3%。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公益性专项等高水平项目上有新突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长特别奖、省国防科技工业一等奖等殊荣。
2011年,党组确立了“创新创业、自立自强”的发展思路,围绕国家和省的战略目标,通过大项目战略、亿元项目打造、牵头产业技术等举措,充分发挥省级综合科研机构的公益性,攻克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拉动了一些产业发展,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功将十余种特种结构胶粘剂用于“嫦娥探月工程”、“神州系列飞船”、“天宫一号”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和第四代某型号隐形战机上,在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领域的地位无可撼动。关注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千亿斤粮食工程、黑瞎子岛生态、林下经济、新型能源战略植物等领域,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引起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致力于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研究,倾力打造的“放射源安全管理系统”,为我省核安全领域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从根本上减少辐射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得到了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高度关注。充分发挥“国内唯一从事火山矿泉资源研究与开发”的公益作用,在五大连池火山植物图谱方面填补国内空白,在政府的火山资源保护和开发、环境状况评估决策中,提供权威科学技术咨询。瞄准技术前沿,开展嵌入式及3D数据获取技术、矿用绞车远程监控、洗煤厂管控一体化等研究,为我省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技术服务。
我院坚持寓技术创新于产业发展,注重让科技成果落地龙江。技术合同登记额继2012年获历史性突破后,今年技术合同登记数量达19项,合同额达2863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达2794万元,实现了我院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100%用户注册率。全院落实科技成果引导资金项目8项,资金额度达320万元,占全省比重超过1/5,项目数量和资金额度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将产业项目覆盖面拓展至科技成果招商项目、省发改委前期专项等领域,建立了“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库”、“产业化基金项目库”、“重点新产品项目库”、“企业技术需求项目库”,积淀储备实力,拓宽成果转化渠道。
几年来我院围绕“胶、水、肥、菌”四大特色产业做文章,发挥行业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建设了“五大连池矿泉水”和“特种胶粘剂”两个亿元项目,五大连池水厂面积扩大为原来的2倍,主要设备得到全部更新,仙池系列矿泉水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同类产品的 40%,矿泥护肤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同类产品25%,成为了五大连池地区矿泉水和矿泥护肤品的龙头企业;石化院已经建成占地2万平方米的“特种胶黏剂及复合材料基体树脂科研与生产基地”。在北方特色食用菌菌种筛选、繁育、保藏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力地拉动了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省产业规模100亿袋,其中近半数是直接或间接应用我院的菌种,推广应用区域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区,为农民增收近25亿元。立足黑土特色,开发了纳豆软胶囊、木耳肾茶、杜仲木耳、黑蒜、谷物奶等功能食品,借助亚麻繁育优势,开展了汉麻的繁育和推广,开辟了龙江麻类作物生产新局面。在能源环保领域实现了巨大突破,研制的“M-15车用甲醇汽油复合添加剂”,将满足国Ⅳ标准车用汽油添加剂产品的要求。引进低硫抗氧化可膨胀石墨技术,在水路两栖滑行艇、大型生活垃圾焚烧等技术上合作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作为省新材料产业技术牵头单位,搭建了我省新材料技术服务平台,开展省新材料的技术服务工作,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论证,促成18.75亿元投资落户我省,建设了占地34万平方米,以钛合金加工为主的航天高技术创新产业园,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
(三)平台建设投入力度和功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加强对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中心等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四年间争取财政资金投入7500余万元,自筹4500万元,为2010年初全院所有固定资产总量的1.16倍。实验室维修面积达38000平方米,仪器设备购置数量超过2000余台套,各实验室、中心和基地的面貌均焕然一新,部分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及实验手段等已达到了我国中部发达地区水平,催生、带动了一大批应用前景广阔的科技项目取得了新进展。
先后有2个实验室(工程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实验室,5个工程中心升级为省级工程中心,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东北分中心、黑龙江省高寒地区清洁能源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与中国科学院建设联合实验平台、与哈工大共建高能化学及交叉学科联合实验室。与国家科学图书馆建立合作联盟,有针对性的建立了我院专属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检索平台以及项目竞争力分析平台。加强我院网站平台建设,形成了院所互联、信息更新、动态管理的网络平台,增强了宣传效果。作为我院的纸质媒介和平台,《黑龙江科学》期刊已经逐渐从举步维艰完成了独立生存、增收富刊、扩大影响的目标,发展成为稿源充足、内容多样、水平较高的学术性期刊。
(四)优化科技资源,开展改革工作
调整科技资源配置,通过能源环境研究院的划入、3个中心的分别合并、高研院的实体建设、院对外合作处、院新材料推进办公室的建立,实现了合理布局,优化了科技资源。
按照省里统一要求,开展我院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制定了我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方案》,总结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结合我院科研工作现实需求,类比中科院,争取将我院定位为1个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7个公益一类事业单位,5个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方案经多次修改已经上报待批。
开展了岗位设置工作,由于我院科技人员密集、职称评聘涉及群众利益面广,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了公正、公平、公开,灵活运用和调配指数,采取合理有效办法,化解了岗位设置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收到了良好效果,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同时,我院通过修订、新增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设立青年基金、青年创新基金、学部委员指导专项,出台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人事相关政策,规范对外合作制度、工会直选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搞活机制,增强活力,让每一名科技人员享有科学研究权利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五)开放办院,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
深化与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同时开辟了与古巴、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交流渠道,并由单纯的学术互访拓展为项目合作、联合实验、人员培训等内容。
对俄合作作为我院对外合作的重点和亮点,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目前,我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白俄罗斯科学院、乌克兰科学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农业大学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大学、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专家互访、项目研发、合作培训等活动十分活跃。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创建了协同创新基地和现代控制与系统工程联合实验室;与100余家国外科研单位保持着联系并建立了项目信息库和科技信息互通制度,储存了数百个项目;为东安、哈药集团、哈轴集团等省内的大中型企业引进了俄方先进项目和成果,并在松北建立了对俄高技术孵化实验基地,用于对独联体国家高技术项目的转化示范,解决了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的技术瓶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广开门路,多方争取经费,已累计获得科技部对俄专项3000多万元。
在国内加强与中科院合作。加入“全国科学院联盟”后,积极推进院地合作项目,争取引进中科院力量和省政府的支持,优势互补、服务龙江。同时,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地市政府、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和技术对接,提供技术服务。
(六)培养本土人才,举才纳贤,积淀软实力
不断充实和优化我院干部队伍,四年来共选拔任用处级干部50名,科级干部12名,交流调整处级干部46名。开展了干部的挂职交流工作,有2名副处级干部被派到主干线任副县长,2名技术干部派到江苏省所属地市任科技副镇长,13名干部进行了院系统互派挂职,与此同时出台了系列干部培养和使用制度,建设了一支高效勤政的干部队伍,使“以和成事、干事创业”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为,为科学院提供了有力的干部队伍保障。
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本土人才为主,兼顾引进高层次人才。2010年设立院学部委员会以来,既稳定了队伍,遏制科技骨干外流的状况,在对外交流时增加了权重,将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观念付诸实践。四年中,根据实际需要对学部委员会进行了增补和调整,使我院学部委员会逐渐成为科学院的独特旗帜和高端智囊团,为科学院的发展发挥了强大支撑力。
开展“春苗计划”,新增设了部分专项,致力于培养学术后备人才,派出3批青年科技人员共12人赴加拿大培训,17人赴马来西亚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创了我院多层面、规模化派出留学工作的先河。打造了院三大赛事平台 “TRIZ理论创新大赛”、“青年科技论文大赛”、“青年外语大赛”,为发掘、培养、展示青年人才提供了平台。四年来公开招聘164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81人,高层次人才引进6人,进一步补充了科学院的新鲜血液。
(七)开拓了党建工作新局面,营造了良好人文环境
新一届党组以党建工作和环境建设为重要抓手,进行了近18年来的院机关党委、纪委的首次换届,通过加强基层党委和团委力量,已将“察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五实”立院的观念、“矢志创新、勇于攀登、包容失败、和谐人文”的组织文化精神、“五大环境”建设、“大科学院”的理念深深植入人心,并带来了科学院整体人文环境的极大改观。同时,出台了《省科学院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台帐》,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了群众观点,改进了工作作风,确定了“惟实求真、厚积搏新”的院训,将群众路线工作常态化,高质量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整章建制,梳理制度85项,新建制度3项,取得了良好效果,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以典型做带动,四年来我院获省直以上表彰23人次,集体16个次,院系统内重点表彰了各类先进典型387名,全省科技界唯一十八大代表在我院诞生,在全省“十百千评选活动中”,院直属机关党委被评为黑龙江省直机关“十个先进厅局机关党委 ”,石化院第一党支部、自然与生态研究所第二党支部被评为“百个优秀基层党组织”,白雪峰、张斌、曲春艳、张丕奇、赵弘韬、王继丰、张兴等七名同志被评为“千名模范共产党员”,激发了全院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关注安全和民生,全院无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上访事件发生。
回顾四年来的历程,我们奋力前行,过程中有过困难和坎坷,但是,我们始终在院党组的带领下,以坚定的信念,不浮不躁,扎实走好每一步,认真落实每项工作,使科学院的面貌发生了深刻改变,取得了科技事业的快发展、大跨越。这一切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省里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帮助,得益于科学院人的和衷共济、努力拼搏。在此,我代表院领导班子,向四年来为科学院的发展勇于作为、倾力贡献的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14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越是在成绩面前越要居安思危,要清醒认识科学院今后发展的既有优势和难得机遇,但同时也要预见乘势而上时可能遇到的急流和险滩。刚刚打赢了三年收官战,五年规划目标起航在即,今年是实施院“创新2020”规划五年目标的第一年,也是奠定我院中期发展目标基础的关键一年。
全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我省“五大规划和十大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力,凸显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务实,锻造科学研究求真求是的苦功;要望远,准确把握好科学院的发展定位;要看准,做好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要放开,深化“大科学院”的合作共赢格局,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全院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全院事业总收入力争增长10%,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2%;(二)开展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专利、获得专利授权数量增长20%;(三)实施产业化项目5项,实施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8项;(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
三、2014年的重点任务
为奠定我院五年规划目标开局基础,落实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改革定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涉及科学院今后长远发展的大事,涉及面广,触及利益深,要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表明我院区别于其他科研院所的省属综合性科研机构的公益性质,我院在黑龙江省的作用可类比中科院对于国家的作用,稳定的科研投入机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加强沟通衔接,力争构建以“一类事业单位为主,二类事业单位为辅”的体制,为我院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学统筹谋划,推进学科建设
深刻领会“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内涵,集中力量开展《省科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超前谋划、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在巩固我院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拓展和构建真菌学、矿泉学、火山地质学、作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学、航空航天材料、复合材料、高能化学、三维打印技术、工业表面活性剂、油页岩等学科或领域的基本雏形。围绕确立的重点学科、优势领域,集中有限资金打造运作大项目,在后续项目、经费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切实做到谋划一批能够在未来支撑我省产业发展,提升科学院技术实力和水平的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打造一批省内外知名的科技创新团队。
(三)提升创新能力,服务全省产业发展
以我省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带动,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在复合材料基体树脂、东北商品粮基地土地保障关键技术、麻类及特种植物育种与栽培、油田装备关键技术、电力系统自动接入式储备电源的可控硅装置、产油微藻的培养及柴油提取、基于碳源调控的污泥好氧堆肥控制技术、纳米磁性金属有序结构复合吸波材料、火山地质及水文资源方面开展攻关,抓好一批具备高水平、体现科学院特色和示范作用的项目。
搭建平台,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立项,以省发改委的前期项目和省科技厅的成果转化引导资金项目为重点,从大科学院角度加强项目申报,重点做好高端系列民用粘接材料产业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等产业化项目。服务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集中精力推进钛合金、纳米等产业的建设,加强项目库、专家库建设,进一步提高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和水平,推介成熟项目和优秀技术成果给我省企业,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我院科技企业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进行相关新产品的研发,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完善销售网络、渠道建设,加大技术投入,增加产品种类。
(四)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提档升级
在完善好现有平台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建设“哈尔滨市微生物产业对俄合作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基地),完善体制、机制,规范管理模式,加大投入,努力将我院各类实验室打造成为设备水平先进、科技成果孵化能力强、示范转化作用突出的创新平台。
完善网站平台,建立功能完整、监管有效、安全稳定的网站管理维护体系,实现信息发布和管理网络化,有效提升信息质量和发布效率,打造充分展现科学院的网络平台。
(五)加强内联外合,深化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推进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阿根廷、马来西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黑龙江对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影响力,开展与俄罗斯科学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相关研究所互派科技人员和学者工作、与俄罗斯农科院瓦维洛瓦全俄植物栽培科研所的项目合作、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农业大学的人员互访、项目交流等工作。落实好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技术未来的技术合作和受聘马来西亚吉兰丹大学客座教授等工作。
深化国外培训,除继续保持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人员交流培训外,开展好西班牙、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境外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交流培训工作,放开培训人员年龄限制,加强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确保收到实效。
推进全国科学院联盟的合作,加强我院与中科院、地方科学院、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力量的融合,在项目合作、人员交流等方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与具体措施,推动协同创新,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转化落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六)加强人才储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要围绕我院的学科规划储备和培养人才,组建创新团队,以学科为纽带、学科领军人才、带头人为核心,带队伍、带新人,形成系统集成的科技能力。继续发挥院学部委员会的作用,在科研精神上积极引领,传递正能量;在科研实践中产出大项目、大成果,按照传帮带的传统思想,培养年轻接班人。建立院“春苗”库,储备后备“春苗”人选,以做到及时补充“春苗”队伍。继续开展好2014年青年科技论文、外语和TRIZ理论创新三项大赛活动,发掘锻炼人才。
(七)党建稳院、文化强院,关注民生做好保障
做好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丰富大科学院的内涵。开展好工会直选、创先争优评选等工作,进一步创新“周五讲坛”、“英语沙龙”的内容和形式,活跃文化氛围。
做好老干部工作信访工作,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到定期检查,确保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志们,省科学院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上升时期,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谐环境和良好氛围,振奋精神、排除万难、团结一致、再接再厉,迎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号角,借势发展、勇攀高峰,创造科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